目前分類:愛生活健康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流感病毒分為A型與B型,兩種病毒症狀一樣嚴重,治療和預防的方法也都雷同。

1. 人類流感病毒分為A型H1病毒、A型H3病毒,還有兩種B型流感病毒。兩種B型病毒分別命 名為Victoria(維

多利亞)型,和Yamagata(山)型兩大類。

2.如果當年流行的是Yamagata(山)型,如果當年疫苗株很不巧的是Victoria(維多利亞)型,就等於沒 有猜

中,當然也無法保護接種者不會得到B型流感。

3.猜病毒株,是很嚴重的事情嗎?

根據過去的統計,B型流感的疫苗株,符合當年台灣流行的病毒株,也就是猜對的百分比約為五○%。所以 沒

猜中也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大概每兩年就會有一年猜錯。不過換個角度想,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專家 可

以猜中五○%,就像買一張樂透有五○%的中獎率,也算了不起了,就看我們用什麼角度來思考而已。

4.要怎麼區分B型流感和一般感冒?甚至有人更進一步詢問,要怎麼區分A型流感與B型流感呢?

以醫生的角度而言,這兩個問題都非常困難回答。流感季流行的最高峰時,約有四○%的感冒病患都是得 到流

感病毒,所以我隨便亂猜,兩個也會猜中一個。B型流感幾乎都會發燒,九○%會咳嗽,六○%會流鼻涕, 還

有二○%有腸胃症狀。至於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症狀幾乎類似,唯一有所不同的是B型流感比較容易腹瀉和肌 肉

酸痛。

5.得到B流感並不是世界末日。

雖然得到B流感之後併發重症,常發生在五歲以下小孩與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但是小孩的死亡率極低,老人 反

而比較容易有死亡個案。而且如果有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話,併發重症的機率就更低了。

6.為什麼在流感流行季,感冒的病人不需要先快篩,就可以免費得到克流感藥物呢?

流感病毒雖然厲害,但它最大的弱點就是有抗病毒藥物---克流感可以治牠。但常常有家長疑惑,為什麼使 用

克流感藥物治療之前,不需要先快篩呢?關於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角度去解釋。

第一、快篩並非百分之百準確,所以無法當做是否用藥的指標。第二、快篩的試劑也要錢,克流感藥物也 要錢

,以整體經濟的考量下, 如果流行期盛行率高達四○%,省去快篩的步驟,直接讓醫生開克流感,就可以 直接

幫助其中四○%的人。但是多了一個快篩步驟,除了要花更多錢,還可能因此誤診那快篩不準確的病人, 間接

使病情惡化,反而更得不償失。結論:用藥之前不一定需要快篩。

不過這樣的作法只適用於高流行季,等到流感季過了,就不會也不應該再這樣「大放送」了。

8.如果我剛好不是流感病毒感染,但吃了克流感,會不會有副作用?

克流感雖然安全,但還是有少許副作用的。某些人吃了克流感會有腸胃不適,腹痛腹瀉,如果您發生這樣 的副

作用,可以跟醫生討論是否停止使用。但有時候很難分辨是不是藥物的問題,因為B型流感也會有腹痛的症狀

至於抗藥性的問題,目前A型與B型流感的抗藥性都幾乎是零,所以暫時不用擔心。病毒的抗藥性形成,與 細菌

的抗藥性是完全不同的機轉,比如說二○○九年台灣人吃了那麼多克流感,要是細菌早就產生抗藥性了, 但是

流感病毒卻沒有。這其中的來龍去脈,病毒要如何才會產生抗藥性,還有待科學家尋找。

9.相較於治療A型流感,克流感治療B型流感的反應比較遲鈍,所以有時候吃了兩三天過後,症狀才慢慢的 緩解

。A型流感對藥物反應就比較快,如果早點投藥,兩天之後就一尾活龍了。

10.什麼時候要注意併發症的產生?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發燒進入緩和期之後一兩天,又再度高燒復發,就是併發症的警訊。通常第二次高燒 ,代

表可能有細菌入侵,並且合併新的症狀,比如說:入侵至肺炎會開始喘,中耳炎會喊痛等等。如果孩子還 不會

說話,精神不佳則是最需要小心的症狀。有上述情形的話,就快點將孩子帶到醫院診所吧!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

 

 

冬天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節,台灣歷年來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於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高峰,一

般持續至農曆春節,直到2、3月後漸趨緩和。
流感疫苗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就有可能下降,估計撐不過1年,且每年疫苗病毒株也有所差異;因此

,每年都要接種1次,加上接種疫苗後還需一些時間產生保護力,當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後,建議公費流感施 打

的對象盡早接種,今年比較往年不同處,首次把孕婦也納入。另外,本院亦備有三價和新型四價流感疫苗 ,提

供有需要的民眾自費施打。
流感的可畏之處在於流感病毒傳染迅速、攻城掠地、四處散播、和併發症嚴重(如細菌性與病毒性肺炎)。

雖然大多數患者屬輕症,約莫一個星期左右便痊癒,但是對於老年人、嬰幼童和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 不全

者等少數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所以,推動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格外重要,再配合個人良好的 衛生

習慣,才是預防流感的最佳良策。
世衛組織評估每年A型及B型流感 情況,最新三價季節流感疫苗病毒株組合建議A型H1N1的「加利福尼亞株

」、A型H3N2的「德克薩斯株」;B型則以山形家族下的麻薩諸塞株為主。若是四價,則多了B型維多利亞家 族的

布里斯本株。國內上市疫苗藥品皆以不活化病毒製成,不含佐劑和硫柳汞,公費流感疫苗配送採「先到貨 、先

鋪貨、先使用」原則,民眾接種疫苗之廠牌將依對象採「隨機」安排方式,無法指定廠牌,品項請參見表 列。
孕婦施打流感疫苗,既是保護自己也同時保護胎兒。一則不會因此增加畸胎的風險,施打流感疫苗產生的

抗體,可以經由臍帶進入胎盤,間接對新生兒產生保護(目前流感疫苗是6個月以上才能施打);再則孕婦有 了

疫苗保護,亦可避開罹患流感併發症和死亡風險,故在身體狀況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孕婦接種。
自費四價流感疫苗適用於3歲以上兒童與成人,安全性與三價相當外,提供更完整的免疫保護;若為了增

加較多的保護力,打過三價季節性流感疫苗的人,仍可以再打四價流感疫苗。
所有民眾在接種流感疫苗前,都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或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者

,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接種後,注射部位可能疼痛、紅腫,少數人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 膚搔

癢、蕁麻疹或紅疹等全身性反應;為了防範立即型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等罕見嚴重副作用,最好於接種 後觀

察半小時,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再離開。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

 

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原 是一種於豬隻中感染的疾病,屬於A
型流感疫苗,常見病毒為H1N1,H1N2,H3N1與H3N2。美國疾病局資料
顯示,美國以前即曾有人類感染豬流感之病例,但臺灣未曾有豬流感
病例,目前墨西哥與美國爆發的豬流感,疫情即為H1N1病毒所引起。但目
前對此種结合豬流感的新病毒型所之不多。
H1N1新型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
接觸傳染,一般成人在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但對於
病程較長之病患,亦不能排除其發病期間繼續散播病毒,另兒童病例的可
傳染期通常較成人病例為長。
※如何預防H1N1新流感?
(一)注意個人衛生及保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1.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應立即
更換,並丟進垃圾桶。
2.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若無面紙或手帕時可用衣袖代替。
3.如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2公尺以上距離。
4.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時,要立即澈底清潔雙手。
5.生病時應在家休息,除就醫外,儘量必免外出。
6.多拱手,少握手,常洗手。多休息,多喝水,不要太累。

(三)遠離感染來源,避免前往H1N1新型流感發生地區。
※如果出現類似H1N1新流感症狀,應該如何處理?
如發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等類流感症狀
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病史、工作史、禽畜接觸史及旅遊
史。如醫師經臨床診斷認為符合H1N1流感調查病例之條件,將依照規定
的衛生單位通報,並於採驗後視醫療評估結果,提供流感病毒藥劑及相關
治療。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酵素怎麼吃最有效?醫:生活習慣不良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補充酵素,因為人體自然就會生成所需有的酵素。由於許多民眾都會詢問是否要額外補充酵素的問題,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純君特別親自當「白老鼠」,買了一瓶由信譽頗佳廠商製造,價值不斐的酵素回去食用,喝完一整瓶後,再進行血液檢查,發現血檢沒什麼變動,她的結論是──如果你的健康狀況本來就很好,補充酵素也不會讓你變成「超人」,因此她建議,只有認為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不佳,健康有疑慮者再補充。

誰最需要補充酵素?
劉純君建議,最需要補充酵素者是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因為大部分市售的酵素都是屬於消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不良者先把食物先分解成好吸收的分子大小,讓身體分泌酵素的臟器不會做工過度,而且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引起腸胃不適、有助營養的吸收。

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包括個性緊張型的人,還有腸胃功能不佳者。個性緊張的人因為交感神經亢奮會引起口乾、胃痙攣及蠕動變慢⋯⋯等,食慾變差,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也不好。

此外,許多老人因為牙齒不好、口水分泌減少、腸胃功能退化等原因也易消化不良,吃少又易便秘,因此很適合補充消化酵素。病痛及虛弱者也可以補充酵素,幫助營養吸收,讓體力更快恢復。

選擇適合自己的酵素
人體內的每種酵素在體內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其他的酵素無法幫忙完成,因此不是補充某些酵素後,就能取代身體各種酵素的功能。劉純君說,目前除了少數酵素具有雙重作用外(例如因酒精和脂肪在體內代謝的途徑類似,因此分解酒精的酵素通常也可以分解脂肪),一般酵素都只有單一的功用,因此如何選擇適合的酵素產品很重要。

目前市售酵素產品大都含多種酵素組合,即一瓶中含有多種種類的酵素,選購時應依照自己需求,認明產品中是否適合的成分,像是水果酵素或脂肪分解酵素等。

<脹氣→木瓜酵素或鳳梨酵素>
例如容易脹氣的人,劉純君建議可選擇木瓜酵素或鳳梨酵素,需要多補充蛋白質的人也可以選擇這類酵素來幫助蛋白質分解及吸收。也可以在烹調肉類前先用鳳梨酵素軟化肉質,口感較好也更易吸收。

<便秘→含纖維分解酵素的水果酵素>
若有便秘問題者,則建議補充含纖維分解酵素的水果酵素,劉純君說,臨床上她常應用水果酵素幫助不適合用緩瀉劑的較大兒童或老年便秘患者慢慢改善排便習慣。有些便秘者補充水果酵素後短期內可減輕一、兩公斤,不過這只是短期效果,若未配合飲食控制,體重很快就回來了。

<計畫吃大餐→脂肪分解酵素>
至於有吃大餐計畫者,如果那一餐高脂食物較多,可選擇補充脂肪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原來的作用是先把脂肪剪碎成適合吸收的短鏈,當膽汁分泌恰好可配合時,就能把脂肪消化並吸收,而補充較大量的脂肪酵素雖然有助把高脂食物剪成好吸收的短鏈脂肪,但因為膽汁來不及分泌協助脂肪消化及吸收,來不及吸收的脂質會經由糞便排出,因此就會產生橘色的脂肪便。

酵素怎麼吃才正確?
補充酵素如果沒有注意一些小細節,可能也是白吃了。劉純君和陳耀寬都提醒民眾要先了解酵素的特性,否則酵素可能會完全失效。由於酵素是蛋白質,因此有怕熱、怕強酸或怕強鹼及怕光的特性,所以補充酵素時一定要用涼或溫開水。市面上賣的酵素劑型包括錠劑、粉劑、膠囊及液狀酵素,錠劑、膠囊要配服水,粉劑則通常建議先用冷開水調勻,而液狀酵素則可直接飲用或加少許冷水飲用。如果是要幫助消化的酵素,可以和食物一起配服如果是要清腸、改善便秘的酵素,通常是空腹服用。有胃痛困擾者則不宜空腹吃,建議在餐和餐之間補充。

劉純君提醒,幫助消化的消化酵素可以天天補充,但若是希望幫助控制體重的脂肪分解酵素,或是幫助排便的水果酵素則不宜天天補充。脂肪分解酵素建議只能偶爾有大餐計畫時補充,如果天天補充,來不及消化掉的大量短鏈脂肪也可能卡在腸壁造成習慣性腹瀉,並可能會使各種脂溶性維他命都排掉,而導致脂溶性維他命缺乏症,也可能因為臟器感應到有大量脂肪等待消化,大腦下指令讓肝臟分泌更多膽汁,而膽囊也會加倍做工讓膽汁從膽道釋出,一來肝臟功能易衰竭,二來膽囊過度做工則易引發膽結石。而水果酵素過度補充也會有慢性腹瀉的問題,大腸直腸的排便機能也被影響,因此最好一週補充1~2次就好。

選存酵素要注意的事
酵素很容易變質,因此在選購前要注意包裝是否良好,例如液狀酵素怕光,瓶子最好用暗色瓶子盛裝,而錠劑的酵素也宜用隔光功能良好的包裝包著。

酵素買回來後的保存也要注意,例如錠劑和液狀酵素在開封後宜放在冰箱保存以免變質,但是粉狀及膠囊狀的酵素則不宜冰在冰箱,否則反而容易受潮,只要放在陰涼而乾燥處,開封後盡快吃完即可。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有關,環境的刺激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平衡,引起皮膚搔癢感,導致皮膚發炎。異位性皮膚炎,就如同「溫室中的花朵」,一受到刺激就會引起難以忍受到搔癢感。所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三大照護原則,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機率。

 

一、保持皮膚濕潤


1.少用肥皂,避免將油脂去除而使皮膚更為乾燥。

2.不要用太熱的水沖洗,太熱的水會帶走肌膚的水份,將使皮膚更乾燥。

3.採取適當的保濕措施,例如洗完澡或外出時,用少許不含酒精的乳液或潤膚劑加強保濕。

 

二、避免環境、外在刺激性因素

1.避免食用易過敏食物,如牛奶、花生、堅果、黃豆以及帶殼海鮮等。

2.蟑螂、塵蟎、黴菌、刺激性化學物質、懸浮微粒等是容易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物質,要避免接觸,可考慮購買空氣清淨機,保持家中的空氣品質,並常更換、清洗床具。

3.過冷如西瓜、冰品;過熱如羊肉爐、榴蓮、芒果等,燒烤、油炸、當歸、黃耆等都應避免。

4.不要隨意購買成藥自行擦抹

三、補充特定益生菌

國外研究顯示某些益生菌(如:LGG菌)有改善與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功能,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新生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嬰兒如果服用益生菌,則有預防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貞儀╱綜合報導】英國新研究揭露速食令人發胖的新證據,原因是加工食物會大量殺死讓 人保持苗條的腸道益菌。研究作者請兒子連吃10天速食,結果腸道菌種銳減逾三分之一。研究呼籲 多吃天然且多樣化的食物,增加腸道細菌種類,對減肥、健康、壽命都有益。國內專家同意速食會 導致腸內菌不平衡,降低免疫力,引發多種疾病。

 

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媒體前天報導,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斯佩特(Tim Spector) ,讓23歲兒子湯姆在10天實驗,只吃麥當勞漢堡、雞塊、薯條和可樂。再採取其腸道樣本後發現, 實驗前其腸道細菌有3500種,10天後就少1300種。大吃速食前,湯姆腸道細菌主要屬厚壁菌門,10 天後細菌主要屬擬桿菌門。
斯佩特說:「腸道內數百萬種細菌中,僅少數是壞菌,多數對身體健康很重要,能幫助消化、控制 熱量吸收,還能提供重要的酵素和維生素。腸道菌群的改變恐導致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 。」

 

不平衡恐結腸炎
先前研究也指,腸道細菌不平衡可能引發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英國麥當勞發言人說:「我 們有多樣的食品選擇,並重新設計食物成分,減少鹽糖和脂肪含量。」
斯佩特也參與一項針對英國1萬2千名雙胞胎的實驗,初步結果顯示吃的食物種類愈多且愈天然, 跟少吃脂肪和糖,同樣有益健康和減肥。他說1萬5千年前,我們祖先每周吃約150種食物成分,增 加腸道菌種。

多吃大蒜喝咖啡
但現代人每周吃不到20種成分,主要吃加工食物的話又更少,加工食物幾乎僅4種成分:穀類、 豆類、小麥和肉。斯佩特建議,多吃大蒜、咖啡、韭菜、芹菜和比利時啤酒,都有助益生菌生長。
馬偕醫院腸胃肝膽內科資深主治醫師王鴻源表示,吃速食變胖主要還是速食熱量高,造成消化和吸 收變慢。

 

醫師籲多元飲食
但速食導致的腸內菌種不平衡確實會危害健康,減弱人體免疫系統,造成腸道發炎、克隆氏症等 。營養師謝宜芳說,速食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高糖、高鹽和紅肉,會減少腸內好菌,讓壞菌變 多。壞菌一多,人體的脂多醣會導致脂肪肝和糖尿病等。研究中的大蒜、咖啡、啤酒等不一定能助 長益生菌,但蔬菜、地瓜等富含寡糖食物就能增加好菌。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兼肥胖醫學會理事長黃國晉說,腸道益菌與肥胖症、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關 係,近來愈來愈受重視,但速食是否殺死的都是好菌,仍須進一步研究。飲食多樣化絕對有益健康 與減重。台灣麥當勞公司昨表示:「在不清楚其研究方式情況下,不便回應。」

 

飲食建議
●綜合維他命和保健食品吃了無益,還可能有害健康。
●許多證據顯示多吃乳酪或優格可能有益健康和減重。
●低卡汽水的糖精會危害人體新陳代謝和腸道細菌。
●標榜「低脂」的飲食可能讓人發胖。
●飲食改變和抗生素的使用,讓現代人腸道細菌的種類比50年前少了3成。
●優格裡大多數的益生菌對人體沒太大效果。
●比利時啤酒、大蒜、咖啡和芹菜能增加腸道益生菌。
●兩名減重者即使採用同樣飲食,結果可能因腸內菌和基因而異。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咳!咳」夜深人靜,大家都已安寢入眠,小捷卻無法入睡,摀著胸口不停咳嗽,卻咳不出痰。這樣的情形已經好幾天了,而且他夜咳的情形明顯比白天嚴重,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無法專心工作。小捷以為是感冒而去看醫生,症狀卻未好轉,輾轉看了兩、三個醫生,才發現是過敏惹得禍。
 
台灣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副教授許清祥表示,像小捷這樣被誤診的人相當多。引起咳嗽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及過敏,因感染而引起的咳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呼吸道所致,有發燒、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等症狀,痰液為濃稠的黃痰,呼吸聲有「囉」音,而且可能持續一整天不停的咳。而因過敏引起的咳嗽不會有發燒的症狀,而且活動力好,常覺得坐立不安,呼吸有喘鳴聲、無痰,而且是清早及夜晚會咳得比較厲害,症狀通常維持超過兩週。
 
在台灣,過敏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包括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咳嗽、慢性蕁痲疹、食物過敏等等,都是門診極為常見的疾病,國人大約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深受慢性過敏疾病困擾。
 
面對過敏的困擾,尤其是因過敏而咳嗽的患者,醫生通常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或類固醇藥物來抑制咳嗽反應,但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令人擔憂。支氣管擴張劑會使人產生心悸,類固醇會有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疑慮。因此,通常只能用在急性期,以快速控制過敏症狀,換句話說是治標不治本。
 
近幾年來,免疫學界經過許多的科學研究發現,吃下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可改善過敏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又不會有像藥物般的副作用。為什麼益生菌能減緩過敏?許清祥解釋,人體會發生過敏疾病,其實是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有相當大的關係,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兩種路徑─Th1及Th2,這兩種路徑必須平衡發展,若Th2的免疫路徑太活躍,就會過敏。簡單來說,益生菌抗過敏的原理就是使Th1上升產生調整型T細胞,並抑制Th2。
 
目前西藥如抗組織胺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效果快,對於症狀的急性處理較佳,但由於其無法抑制Th2,只要停藥,症狀又會出現。長期要達到抑制Th2,就可以透過益生菌來調整。
 
至於可改善過敏性疾病的益生菌,許清祥和研究團隊則是花了多年的時間,利用先進的生物芯片技術,篩選分離自國人腸道的益生菌,研發成功了適合國人的第一株抗過敏的益生菌,目前市面上已上市新改良新一代菌株的益生菌產品。
 
如何選擇益生菌?
 
1.  先看菌種,必須是經過雙盲臨床人體試驗的菌種,光是動物實驗不見得會有效。
 
2.  益生菌須定殖腸道中,通過耐胃酸膽鹽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也要能粘黏在粘膜、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糞便排出,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道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
 
3.  菌數也很重要,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每天使用菌數100億的益生菌對於過敏性症狀的改善最為顯著,少於100億效果不明顯,多於100億效果並不會更好。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個新研究,分析人們腸道細菌的組成——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有助於提高有患結腸癌風險或者已經患結腸癌的識別。

研究者收集了30個健康人、30個有尚未成癌的腸道息肉患者和30個有著晚期結腸癌或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樣品,來分析他們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

根據8月7日發表在《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上說,每一組都有著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組。

「如果我們的結果在更大組的人中得到確證,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到其他糞便測試中可能可以為篩選結腸直腸癌提供了一個改進的無創方法。」研究作者Patrick Schloss,密歇根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系的副教授,在一篇期刊新聞稿中說道。

研究者們發現,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入到年齡和種族( 癌症前期腸道息肉的已知危險因素)的分析,對於癌症前期腸道息肉的危險預測有4.5倍的提高。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入到年齡、種族和身體質量指數——浸潤性結直腸癌的已知風險因素——該疾病的預測能提高5倍多。

研究者們還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分析比糞便隱血試驗(一種糞便樣品測試)更能區分癌前息肉和浸潤性癌。

研究揭示,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糞便隱血試驗測試結果和腸道微生物組一塊甚至更加有效區分哪些癌前息肉和浸潤性結腸和直腸癌的患者。

「我們的數據顯示了腸道微生物組分析是結直腸癌非侵襲性篩選的一種潛在新工具,」Schloss說,「我們不認為這個事其他結直腸癌篩選方法的取代,相反我們將其看做是一個補充方法。」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吃乳製品,有助於照顧腸胃,但你知道嗎?這樣的方式只做對一半。醫師指出,雖然牛奶中的脂質會在胃部形成短暫的保護膜,但是,牛奶中的乳糖對於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會形成一大負擔,造成腹瀉、腹痛的發生。

許多民眾對於乳製品都存在著錯誤的迷思,以為大量飲用牛乳、優酪乳,吃乳製品,能夠達到照顧腸胃的作用。針對上述的錯誤觀念,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牛奶中除了鈣質外,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而牛奶中動物性脂肪、蛋白,反需大量的胃酸才足夠分解,不但消除胃溢酸症狀不成,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造成發炎反應,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牛奶當中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來說,反會造成腹瀉、拉肚子等不適發生。因此,不建議民眾透過飲用牛乳的方式,達到照顧腸胃健康的目的。

喝優酪乳解決胃酸過多?優酪乳僅顧腸

至於有人以為想要治療胃酸過多症狀,多喝優酪乳就足夠,蔡安順醫師進一步說明,想要透過飲用優酪乳來抑制胃酸分泌並不可行。事實上,優酪乳中的大量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發炎的反應更劇烈。建議有胃酸過多問題的患者,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對症下藥,較有保障。

優酪乳含益生菌顧腸胃?需控制熱量

一般民眾除了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緩解、治療胃酸過多的問題外,更有許多民眾會選擇每天飲用優酪乳,來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腸胃健康,這樣的方是正確嗎?蔡安順醫師強調,優酪乳中的益生菌成份,確實有利於人體維持腸道好菌的平衡,幫助改善、舒緩存在於腸胃中的壞菌,以及壞菌產生氣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優酪乳雖然有上述的好處,但是,優酪乳事實上仍是經過濃縮的乳製品,熱量相對也高出許多。因此,若民眾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調整腸道環境,改善腸道狀態,建議每日飲用優酪乳以250c.c到500c.c為限,不宜超過,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反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另外,與牛奶相比優酪乳中的乳糖含量確實少相當多,但仍是有乳糖存在,對於乳糖不耐症嚴重的人來說,還是可能引發腹瀉反應的發生,仍需多加小心留意。

【醫師小叮嚀】:

益生菌比較

蔡安順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腸胃,除了透過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熬夜、規律地期的運動、加強水份、攝取高纖食物,才是遠離腸胃疾病正確健康的保健方式。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在他剛開幕的時候曾在中午午休的時間造訪過一次,不過當時的用餐感覺並沒有太好,可能因為新開幕的不夠熟練所以無法負荷午間用餐的人潮,輕食餐點需等候40分鐘的狀態,當下讓人不太敢恭維,不過當時所喝的冰卡布奇諾咖啡,香濃的咖啡口感與奶泡倒是留下頗深的印象。

期間,也聽到不少人狂推4Mano Caffé的麻糬鬆餅。

事隔一年過後,因為剛好要前往華山聽演講,突然又想起這間咖啡廳,我想工作日接近傍晚時分,人潮應該不會像上次午休時間照訪的那樣擁擠與吵雜,所以再次前往碰碰運氣。不過熱門的店,平常日依舊客人滿座,但還好不到擁擠也無須等候,也因此沒有照店內的照片,所以就直接上菜好了。


據說這是必點的麻糬鬆餅。蜂蜜鮮奶油鬆餅
要吃就先吃原味或經典,所以這次先點這個鬆餅,果然符合甜點控們的大力推薦,烤得酥脆的麵粉外皮搭配上鬆軟的麻糬內餡,加上一點點檸檬絲提香的鮮奶油,不甜不膩的口感,很對我的口味。只是比起一般的蜂蜜鮮奶油鬆餅,4Mano Caffé並未沒有額外附上蜂蜜,而是直接淋在鬆餅上,所以對於喜愛較重蜂蜜味道的我,是有點小小地失落就是。
旁邊裝飾成花朵的卡士達醬,也是鬆餅不錯的佐醬,不過那個冷凍的硬梆梆的小紅莓,則是讓我咬下去小吃了一驚就是,但整體來說,好吃!



又據說,4Mano Caffé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擁有連續好幾年TOP 3 台灣咖啡競賽的團隊,所以煮咖啡的手藝技術與挑選咖啡豆的品味,當然不在話下。我雖然無法稱之為咖啡達人,但總也是稍稍品味的出單品咖啡與調味咖啡品質的不同,所以來這裡怎麼可以不點上一杯咖啡。


咖啡控的天堂。西西里冰咖啡
而我打開菜單就被這杯西西里冰咖啡吸引住,曾經在青田街附近的文青咖啡店喝過一次,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後來就很少遇到,這次在4Mano Caffé遇到他,不點不行。外觀看起來不怎麼樣的西西里冰咖啡,這是杯咖啡與檸檬汁的絕妙組合,像是調酒一般的外觀輕啜一口之後,濃郁的咖啡與微酸的檸檬汁的混合口感,說他是咖啡界裡的調酒,一點都不為過。


而搖得很細緻的咖啡泡沫,也伴隨著每一口咖啡與檸檬香入喉,也讓人回味無窮,如果喝膩了單品或是黑咖啡的咖啡控,我個人很推薦這一杯啊!(這時馬上拋開青田街文青咖啡店的回憶,改回憶這杯。)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

益生菌,是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從小時候的養樂多,到現在玲瑯滿目的優酪乳、粉狀益生菌產品,無非都是想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腸道保健的選擇。加上各種益菌的發現與效果實驗證實,讓相關產品成為架上的長紅產品,但是,益生菌到底是什麼?功效是真的嗎?又該怎麼挑選呢?

腸道的保衛兵

並不是所有對於身體有益的菌都叫益生菌,事實上要通過嚴謹的研究與多種實驗,證實該菌株能夠耐受消化液、定殖人體腸道、拮抗壞菌並且安全,才能稱為益生菌。因此益生菌確實是有效的,但每種菌的功能不一,若想要有特別功效,可能需要個別去查詢不同種益生菌的效果,但是人體組成複雜,又益生菌是口服經過層層關卡才到腸道,因此變數也很多,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可能都會影響到益生菌的效果。

A菌B菌XX菌到底是什麼!?

自從優酪乳大賣之後,益生菌的相關研究便盛行起來,許多不同種的菌類也被發現,並挖掘出潛在的保健效果與功能,因為這些益生菌的名稱大多冗長又不易理解,因此商品上常以簡稱代之。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益生菌讓大家更了解自己所吃的菌種:

1.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俗稱A菌,最早被商業應用的乳酸菌,能降低膽固醇、免疫調節及降低念珠菌屬陰道炎的感染。

2.比菲德氏菌(B. lactis):俗稱B菌,熱門研究菌種,已超過百篇研究被發表,能減少有害菌的繁殖、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改善便秘及調節腸道生理機能。

3.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廣泛用於發酵乳製品,包括優酪乳和乳酪,對胃酸及膽鹽的耐受性強。可幫助乳糖的消化、增強腸道屏障。

4.雷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能促進益菌生長、降低對乳品或食物的過敏、治療不明原因或急性腹瀉功能。

這樣以後如果看到產品包裝上寫者A、B菌或是比菲德氏菌應該就能大概了解此產品的功能了!

喝的、吞的、吃的、泡的該怎麼選?

益生菌若要發揮功能,有三個要點必須達成:

1.必須是活的到達腸道,否則再多也沒有用。

2.數量不多不少剛剛好,建議量20~110億株,太少沒有效果,太多反而互相競爭造成無用。

3.成功定殖於腸道,並擁有好的環境和養分持續作用。

在形式方面,通常會建議服用粉狀的;錠狀的在造過程中不需經過高溫,容易殺死當中的益菌並使得菌數下降;即飲的優酪乳等也通常加了過量的糖增加適口性,除了影響效果更增加熱量的攝取。而粉狀的方便攜帶,但也要注意沖泡的時候水溫不要超過40度,否則會殺死當中的益生菌。

不光是益生菌,也要提供益生菌所需的養分:寡醣,才能讓益生菌活下去。寡醣不是我們常吃的糖,不會被人體消化,因此吃了也不會增加熱量攝取,但是這些卻是益生菌的食物、能量來源,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

益生菌NG吃法要注意

選對了益生菌產品也要注意服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浪費錢卻沒有補到身體喔!

1.高溫沖泡益生菌:
益生菌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沖泡飲品喝,這樣只有一堆益生菌的屍體喔!

2.搭著其他飲料喝:
別摻在咖啡、牛奶、果汁、汽水等飲料當中,否則益生菌會失去活性。

3.一天服用多劑量:
就像一次喝太多養樂多會反胃,益生菌適量即可,多食無益!

4.不吃蔬果只喝菌:
益生菌只是協助腸道功能,主要還是要靠平時的健康飲食與作息才有效!

5.體質偏寒仍多吃:
益生菌較為寒涼,若是體質本來就比較怕冷,可以以較溫的水沖泡飲用。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甫入初夏,時而出現晴朗暖陽,高溫逼近攝氏三十度;時而鋒面來襲,氣溫突降,細雨冷風;甚至一天內,就有兩種天氣。

溫度、溼度大幅變化,最讓過敏的人苦惱。

特別在這幾年,冬天愈來愈暖,春天愈來愈早,可能讓對花粉過敏的人,受苦時間拉長。

但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光瀅指出,因為台灣溼度高,花粉比較「飛不動」,所以對花粉過敏的人比例不高。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根據臨床經驗觀察,台灣多是「塵蟎過敏」。

他以台北市統計為例,在國小入學的新生中,五○%有過敏。其中的九○%都是塵蟎過敏,只有四%是花粉過敏。因此,台灣過敏的人受季節變化的影響較小。

當發生過敏反應,與外界接觸的地方,都可能出現症狀:如眼睛癢、流鼻水、打噴嚏,或臉部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症狀。

溫差七度 誘發過敏

雖然台灣受季節影響產生的過敏少,但徐世達分析,當過敏病人變得愈來愈敏感,也會更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的影響。

溫度是其一。

例如,早上大太陽,下午溫度急遽下降或下了大雷雨,或是從冷氣間走到室外,當溫差超過攝氏七度,就易誘發過敏。

以溼度來說,塵蟎最喜愛攝氏二十五度、溼度約在六○%到八○%的環境。如果溼度在五○%以下,塵蟎就會死亡。

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因子。

以懸浮微粒來說,其濃度多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為單位。濃度數超過一百微克就對人體不利,達到三百微克就是危險,且每增加一百微克,過敏症狀就增加一.三九倍。懸浮微粒狀況,可在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上查到。

除此之外,一般人對於冷熱交替的天氣比較難適應,本來抵抗力就比較弱。不只過敏,也容易出現感冒等傳染疾病。

徐世達指出,雖然基因會有影響,如抽煙的祖父母或父母,可能使得小孩發生氣喘的機率增加。但「環境會影響基因,且一輩子都在影響,」他說。

因此,後天的控制與預防非常重要。

特別是,如果過敏反應反覆發生,更可能讓身體變得愈來愈敏感,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發生「不可逆反應」,如氣管、皮膚纖維化。

減敏療法的爭議

徐世達提供四個能讓過敏不反覆發作的祕訣:

一、找到誘發因子,避免危險情境。過敏者應找出自己會對什麼過敏。此外,要避開會誘發過敏的環境,如空氣污染、抽煙、油煙、沙塵暴等。

如果真的是對花粉過敏,遠離危險環境更重要。吳光瀅提醒,出門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戴上口罩、太陽眼鏡。回到家時,把衣物擺在玄關,不要帶到臥室,以免把花粉帶進室內。

二、與醫生配合,適當使用抗過敏發炎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類固醇來減輕過敏症狀。

至於國外最近常被討論的「減敏」療法,在台灣還有爭議。吳光瀅指出,減敏療法是一直不斷用少量過敏原刺激患者,直到身體適應。病人在過程中會很痛苦,也不知何時會有效果。

更嚴重的是,過程中,過敏會被激發,愈來愈嚴重。如果大發作,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徐世達也透露,以花粉減敏療法來說,國外研究,約十萬次會有一次出現全身過敏反應。但台灣以塵蟎做減敏研究,每四千次就有一個產生全身性過敏。

如「舌下減敏」療法,雖然歐洲實驗有效,但在台灣研究發現,對氣喘、過敏鼻炎等,都沒有顯著效果,因此沒有被允許進入台灣。

三、從食物下手。專家建議均衡飲食。有蕁麻疹的人,不要吃現成的、有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如罐頭、蜜餞、鹹菜等。此外,也要飲食清淡,避免辣的東西。

吳光瀅指出,蝦子的過敏原和塵?過敏原有相似處,對塵蟎過敏的人也可能對蝦子過敏,這時就要避免。

如優酪乳內的益生菌,或是魚油內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等,也都對過敏有幫助。但魚油最好選擇小型魚的魚油,避免重金屬污染。

最後,要持之以恆地運動。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對改善過敏是有幫助的。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霾的危害,恐怕比想像還大。潛浮於你我身邊,它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更可能還會傷害你的腦。
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人體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進而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等,除了這些可怕的慢性影響外,最新一項研究更指出,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可能損害我們的腦部,導致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及增加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發生的機率。

這項新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中風》(Stroke)中,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主導研究。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於美國新英格蘭地區943名6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進行調查,收集受試者居住地與主要交通幹道間的距離,利用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觀察其腦部結構影像,並與居住地空氣污染程度作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PM2.5(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μg/m3),腦部萎縮機率就會增加0.32%,相當於「一年腦部自然老化的程度」,研究人員表示,通常會發生腦部萎縮,主要為腦部神經元損失伴隨老化的情況。

不只中風,更可能與痴呆有關

除了腦部萎縮外,研究人員也發現,PM2.5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罹患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的機率會高出46%,這種中風形態通常只能透過腦部掃描發現,症狀並不典型,但卻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前兆,且與認知功能障礙與痴呆有關。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空氣污染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腦部結構,但先前曾有研究指出,腦部萎縮與發炎情況加重之間可能有關聯性,因此研究人員懷疑,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發炎情況加重,甚至造成後續對腦部產生的不良影響。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發酵食物和飲品要適量。切記,發酵飲食效果強大且風味濃郁,要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大量攝取。有研究指出,含鹽的食物(包括發酵食物)攝取過多會導致多重問題。

細菌是人類的祖先,也是所有生命的起源。細菌為人類執行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還替人改善、保存、保護食物,這一切都和「細菌與人為敵」這個常見的想法差距極大。由於生物學上最早的成就在於能夠辨別細菌病原體,並研發出能有效與之對抗的武器,我們的文化自此展開一項任務,我稱之為「抗菌之戰」。

人們說「反恐戰爭」已經說了十年,在那之前大家談的則是「毒品戰爭」。雖然很少有人說「抗菌戰爭」之類的詞彙,但這其實比前述兩者的歷史還要久遠,而且歷經數個世代,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除了服用抗生素藥物,有時還會為了某些重要原因而定期餵牲畜吃抗生素、以化學藥劑消毒用水,並使用標榜可殺死99.9%細菌的抗菌肥皂(但上述幾件事通常下手都太重)。

問題是,殺死的99.9%細菌大多是可以保護人體的細菌,只有少數細菌才會致病。不斷濫殺周身的細菌,會使人更容易受感染,而不是變得更強壯。因為細菌具有基因易變性,病原細菌可以迅速發展出抗體去對抗普遍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美國醫學會就點明:「原料如經證實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即不應繼續用在民生用品中。」不斷全面攻擊細菌,加上意識形態的火上加油,不但是誤導而且還十分危險。馬古利斯就說:「有些人對細菌恨之入骨,想要趕盡殺絕,其實就是一心想自我毀滅。」

抗菌戰爭的結果是人體細菌的環境快速改變。過去人體胃裡普遍存在著一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現在卻發現只有不到10%的美國孩童體內有這種細菌,該菌甚至有可能就此絕跡。幽門螺旋桿菌同人類相依相存至少已有六萬年之久,並且有證據證實,從一億五千萬年前哺乳類動物的胃裡就有血緣相近的細菌。

人們都喜歡將細菌分為「好菌」和「壞菌」。談到幽門螺旋桿菌,大家就想到胃潰瘍和胃癌等健康問題,而隨著這類細菌在人體中日漸絕跡,這類的健康問題也跟著減少。但即使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許多健康問題,仍是人體的一部分,人類也仰賴與之共同演化以獲得某些調節機能。科學家認為,這種特殊的細菌可以(或者該說「以前可以」)幫助人體調節胃酸酸度、某些免疫反應及控制食欲的賀爾蒙。

幽門螺旋桿菌消失,則代表肥胖、氣喘、胃酸逆流和食道癌發生的機率增加。流行病學家麥(Volker Mai)警告:「將共生的細菌分為『害菌』或『益菌』,準確性相當可疑,因為這種分類只看特定幾種影響對人體健康的層面,而不管菌相與整體健康的關聯。」

身兼微生物學家和醫生二職的布拉斯(Martin Blaser)認為:「近來人體健康和疾病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式,人體內生微生物菌相有所改變是部分原因。」他也建議:「也許可以將幽門螺旋桿菌視為能顯示『指標生物』,用來檢視人體微生物生態和疾病風險是否改變。」人類對自己共同演化的夥伴趕盡殺絕,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自然發酵與培酵

以德國酸菜來說,我們用來發酵的細菌原本都存在於甘藍菜和所有生鮮蔬菜上。藉由食物或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生物來發酵即為「自然發酵」(我前一本關於發酵的書就以此為書名)。另外一種方法則截然不同,是把單一菌種分離出來或刻意培養某種菌相,然後再引入基質內,以引發發酵作用,這種方式稱為「培酵」。培酵所用的菌種,多半只是取少量發酵中或已發酵的發酵物,再將之放入合適的營養物質(也就是基質)中,優格和天然酵母麵包就是用此法製成。談發酵法的文獻把這個方法稱為「接種發酵」(backslopping),所有引入的菌種都會自行發酵,特別受大家喜愛。日子久了,人類觀察到要成功發酵需要哪些條件,再根據觀察不斷改進技術。

某些發酵菌種已經演化為獨特的生物型態,可以用整體菌落的形式繁殖,克菲爾就是最佳的例子。克菲爾「顆粒」或克菲爾「凝乳」具彈性、呈團狀,是由約30 種不同細菌和真菌組成的多醣體。這些生物會彼此協調、輪流繁殖,織出共用的表層。雖然這種菌種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牛奶培育出來的,但我們也不可能憑空製造出克菲爾顆粒來。克菲爾以營養的牛奶為介質來繁殖,然後克菲爾又生出克菲爾。此類的菌種已經演變成穩定的生物體,又稱為細菌和酵母的共生體,簡稱為SCOBY(symbiot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yeast)。康普茶的菌母(又叫紅茶菌,有時會被誤認為蕈菇)是SCOBY的另一個例子。

要讓菌種持續作用,就要定期提供營養。優格和克菲爾需要牛奶,酸酵的酵種需要麵粉等穀物,康普茶則需要甜茶。許多菌種都是古老菌種的後裔,自古由人類照顧、定期補充養分,與人類共同演化,就這樣持續了無數個世代。菌種需要定期補充養分,雖然偶爾疏忽不會有事,但是菌種是很脆弱的,養分不足還是會死掉。霍普金斯(Elizabeth Hopkins)說過:「我有一度甚至覺得我的發酵物是我養的寵物,我的生活也繞著這些發酵物團團轉。」她曾同時養了8種「廚房寵物」,後來才明白養得少才能養得好,於是減少種類。製作發酵食物不代表樣樣都得自己來,找到你的強項,並跟其他有志於恢復傳統發酵技藝的人一同分享、交換和製作。

【發酵食物保健益處的常見問題】

活酵食物如何影響消化?

首先,發酵食物多少都經過預消化,因此整體而言能讓營養物質更好吸收。從活酵食物中可以攝取到多種細菌,幫助消化食物,並在食物通過腸道時產生各種具保護功能的化合物。這些細菌及各種製品能豐富腸道生態,幫助消化吸收,而且可以排擠病菌。許多人發現,飲食中加入活菌食物後,消化就改善了。我也聽說許多人在定期攝取活菌後改善了便秘、腹瀉甚至更嚴重的消化道慢性疾病。整體看來,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食物有助於改善幾乎所有人的消化問題,而且沒有安全疑慮,也不需要大筆開銷。某些情況下,這些食物可能(只是可能)可以幫助改善甚至解決各種急慢性健康問題。話雖如此,每個人的反應都不盡相同,不過一次一點慢慢攝取新種類的食物總是好事,含有活菌的食物尤佳。

發酵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我經常在著作和公開演講中提及我是身上有免疫不全病毒。寫作本書時,正好是我1991 年第一次測出HIV 陽性反應後的20 週年。我很高興我能活到現在,也無法忘記不如我幸運的。我在前作《自然發酵:風味、營養及現存的發酵手藝》(Wild Fermentation: The Flavor, Nutrition,and Craft of Live-Culture Food)的封底寫道:「發酵食物一直是我康復的重要因素。」許多人因此推測發酵食物是HIV 的「療法」。雖然我希望這是真的,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1991年我的健康出問題以來,就一直在服用抗反轉錄病毒和蛋白酶抑製劑等藥物。服用這些藥物並不代表養分、消化或整體免疫功能就不再重要或不那麼重要,事實上,許多人的消化系統特別受到攻擊。

活菌食物幫助我維持消化健康,我也從自己的研究中得知食物裡的活菌可以刺激免疫各方面的功能。過去甚至有些研究探討益生菌是否有助於增加CD4 細胞的數量。HIV 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半會隨著時間下降,而CD4 細胞則是免疫功能的指標。我認為活菌食物基本上可以改善所有人的健康,但我仍要強調,幫助維持整體健康並不等同於治癒某種疾病。

為了避免念珠菌過度增生,是不是就什麼發酵食物都不能吃?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種真菌(酵母),成人體內菌相中通常都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導致白色念珠菌增生,使其勢力越來越強大。要對抗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是控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攝取量,不只要少吃糖、穀物、水果和馬鈴薯,以這些原料製成的部分發酵物如麵包、酒精飲品、醋甚至可能連康普茶也得少吃少喝。彌補的辦法是,攝取由蔬菜、乳品,甚至豆類和肉類製成的活菌發酵物。這些發酵物中含有乳酸菌,能幫助白色念珠菌回復良性狀態。

吃太多發酵食物好嗎?

攝取發酵食物和飲品要適量。切記,發酵飲食效果強大且風味濃郁,要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大量攝取。有研究指出,含鹽的食物(包括發酵食物)攝取過多會導致多重問題。發酵物並不一定要含鹽,也不見得要大量攝取。亞洲有些研究顯示,大量食用醃製蔬菜與食道癌、鼻咽癌等癌症相關,不過也有研究發現,食用新鮮蔬果會降低這些癌症的發生率。再次重申,務必將適度攝取和多元攝取奉為飲食圭臬。最後提醒一句,常吃高酸性的食物會腐蝕牙齒琺瑯質,所以吃完要刷牙漱口!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抗癌、美白……,一服見效?這樣神奇的健康食品哪裡找?
這不能稱之為革命,但的確改變了我們對健康食品的態度。

以往當我們想要透過健康食品保障健康時,必須到藥房購買,並長期服用。現在無論要「修飾下半身」或「頭腦常當機」,只要到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下一包健康食品和水吞下,就可以速成健康,這樣的產品一個月熱賣100萬包。

大家都嗅到這個市場。不僅先發的統一,味全、白蘭氏、五洲、永信藥廠,甚至順天堂都推出單包裝的健康食品,搶攻便利、速成的健康市場。

不僅人們開始去便利商店買健康,若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健康食品早已入侵我們的一天三餐。

例如,早餐吃的是加了茄紅素(號稱可抗癌)的土司和可美白的優酪乳。午餐飯後喝的可強化骨骼的高鈣柳橙汁,晚餐炒菜的沙拉油多加了維生素D和E,吃的米飯也多加了燕麥,據說可以降低膽固醇。

雖然法律上對健康食品有嚴格規範,指提供特殊營養素和具有保健功效的食品才叫健康食品,並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目前真正通過認證的只有37種,未經認證都只是一般食品,只能當做一般食品販賣。

但消費者可不這麼想。

市場上,從平凡的番茄到稀有的靈芝,從西方的維他命到東方的青草茶,都有人支持相隨。

從功效宣稱來看,從早期的營養保健、消除疲勞,轉向無法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延續到近年來熱門的抗氧化、抗老、治癌,句句令人動心。

「消費者心目中,有益於健康的食品,都叫做健康食品,」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長期觀察認為。

根據食品工業研究所的研究指出,過去幾年台灣約有77%的人吃過健康食品,一年的市場約200多億,約等同於一年健保給付住院費用的四分之一。

業者也懂得躲過健康食品管理法的「不得宣稱療效」規範。若你仔細瞧電視廣告,廣告裡並沒有說,它的產品番茄汁可以抗癌,而是說茄紅素,並引經據典。單包裝的健康食品針對消費者的情境,如「快要挺不住」,它並沒有說這項產品可以「治療骨質疏鬆症,幫你挺得住」,營養師趙強觀察到。

歷史上,從沒有一刻那麼看重食物的健康價值,但到底,健康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大家對健康食品存在著什麼樣的迷思?

健康食品的5個迷思
迷思1:把健康食品當藥吃

人到中年,難免血糖、膽固醇、血脂等指數會過高,很多人就開始找健康食品來吃,難怪會有健康食品在電視上廣告說,只要你吃了之後再回大醫院檢查,就會知道有沒有效。

「只要指數一爬高,就要回到醫療。(慢性病)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治療藥,不需依靠健康食品,」和信醫院藥劑室主任陳昭姿認為。

迷思2:用健康食品拯救不當的生活習慣

例如,有人應酬不斷、又沒有時間運動,久而久之,不但過胖、三酸甘油酯也飆高,就想去買魚油來降三酸甘油酯。

的確有些研究證據證明,魚油可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但是魚油也會增加LDL(壞的膽固醇)的濃度、增加LDL在體內氧化的機會,所以美國心臟協會(AHA)至今從未建議病人吃魚油。

「想降低三酸甘油酯從減肥開始,去打場球可能還比較有效,」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指出。

又例如,想要減肥的人,如果不改變飲食方式,及增加運動量,想靠添加某些特定營養成分的優酪乳減肥,無異是緣木求魚。況且,「優酪乳裡還有糖和脂肪,喝很多反而增肥,」營養師陳珮蓉指出。

迷思3:期望一服見效

如同你的飲食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健康食品也要長期服用,才能增進健康。

例如要治療骨質疏鬆症,不可能一、兩天就有效,所以當你「快要挺不住」,只吃幾顆健康食品「你就安心了嗎?」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說。

迷思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就像是飲食一樣,愈多樣化,愈能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提供身體更全面的保護。

所以如果你要補充營養素,營養師們都會建議吃成分不超過每日建議量的綜合維他命,並不建議單獨補充某些特定營養素,此舉也可避免過量之虞。

迷思5:健康食品都沒有效

由於許多健康食品過度或錯誤行銷,造成消費者排斥、不信任。事實上,若能正確看待健康食品,依舊可以從健康食品中得到健康的好處。

鄭慧文教授曾為文舉例,人的生活型態可以分為健康期、疾病潛伏期和恢復期。

在健康的時候,吃食物填飽肚子、生病時吃藥治病,但在健康恢復期若能增加特殊養分的攝取,病就好得快;若在疾病潛伏期能吃增加抵抗力的食品,身體就不容易生病(見40頁「健康食品何時最能發揮功效」)。

35歲的上班族黃綺文經過身體檢查後,發現膽固醇指數已達280(正常值上限200),但她的HDL(好的膽固醇)達52,仍十分理想,雖然醫生認為並不需處理,她還是希望改善。

她先過濾飲食,減少會增加膽固醇的食物,並增加運動,但膽固醇依舊無法下降。所以她找健康食品紅麴,並上網確認此品牌取得認證,3個月下來,膽固醇降到230。

雖然健康食品並非每項都是可疑的,但知道如何選擇依舊非常重要,以下5個訣竅讓你能更聰明、更安全地選到好的健康食品。

選購健康食品的5個訣竅
訣竅1:先查看是否取得認證

當你想購買健康食品時,可以先查看此項產品是否取得健康食品認證(見42頁「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因為要取得認證,要有基本的毒性測試,以確保安全外,也必須附有實驗證明功效,對消費者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取得認證的產品有37項。

訣竅2:仔細閱讀產品標示

相對於取得認證的37種健康食品,消費者要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沒有通過認證的產品。所以只好先看產品標示,「廠商標示得愈清楚,愈有可能負責任,」陳昭姿主任認為。

然後成分的標示也有學問,不只是要看原料成分,也要看有效成分的份量。舉個例子來說,廠商標示它的產品有助骨骼健康,你應該看的不只是原始材料如蟹殼粉、珍珠粉的多寡,而是其中有效的成分是多少,實在有不少例子在昂貴的膠囊裡,大多是澱粉。

訣竅3:在大型通路購買、或選擇大品牌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認為,大品牌(尤其是國營品牌)、大通路比較不可能販售離譜的產品。不要相信網路、部份直銷商誇大效用的產品「愈宣稱什麼都有效的,就愈要小心」陳昭姿說。

訣竅4: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談

在你打算服用健康食品前,最好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過,特別是你正在服藥中。因為該不該吃,不只是關乎這種健康食品有沒有效,而是你的身體狀況適不適合吃,必須做整體考量。

訣竅5:教育你自己

健康食品的另一項意義就是,消費者可以透過了解營養,去增進健康。所以,你可以抱著更積極的態度去了解營養,不只是當一隻待宰的羔羊。

如美國植物評議會www.herbalgram.org有最新研究和安全評估。

就如同魚油不能保證一顆健康的心臟,銀杏也不能保證提升記憶力。至今營養學界知道最多、最能保證的健康食品,仍是在你的三餐吃進多樣化的食物,包括大量的蔬菜、水果。

聽起來老掉牙,卻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

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

你有以下困擾嗎?這些產品已經取得衛生署的健康食品認證。

■當你血脂過高時

身寶寧(魚油、大蒜粉)、賜多利奶粉、紅麴清醇膠囊、歐妙精製魚油膠囊、桂格大燕麥片快煮、桂格即沖即食大燕麥片、桂格三寶燕麥、金車甲殼素複方膠囊、益百康(魚油)、健康益多油、瑞沛保健膠囊。

■當你想調整腸胃功能時

複合益生菌、賜多利奶粉、雙岐桿菌、奧利多碳酸飲料、味全優酪乳、豐力富高鈣低脂奶粉、AB優酪乳、優沛蕾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活菌球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ABC三益菌原味/草莓優酪乳、光泉晶球優酪乳(低脂)、桂格成長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金車乳酸活菌、康貝兒乳酸菌、桂格高鈣脫脂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養樂多活菌發酵乳、林鳳營優酪乳。

■當你想調整免疫機能時

雙鶴極品靈芝、高境界免疫乳漿蛋白濃縮物、人生樂膠囊(人蔘萃取物等)、如新華茂超級靈芝。

■當你想改善骨質疏鬆時

佳美錠(乳酸鈣)。

■當你想保健牙齒時

波爾益牙口香糖。

■當你想護肝時

雙鶴極品靈芝、如新華茂超級靈芝、維力康膠囊。

健康食品健康嗎?

健康食品如演藝圈,每年都有引領風騷的風雲產品。只不過也像演藝圈一樣,有人就算引領風騷,仍未受到專業肯定,消費者要睜大眼睛。

■有機鍺

宣稱功效: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

事實查證:在日本已經造成23例的嚴重急性腎衰竭,其中有6人死亡,日本政府已將有機鍺列管。

■鯊魚軟骨

宣稱功效:抗癌

事實查證:癌症患者引領期盼的鯊魚軟骨,傳奇已經結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度針對食品進行試驗,已經證實無效。

■卵磷脂

宣稱功效:可以降低膽固醇和強化腦功能

事實查證: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明,對降低膽固醇根本沒有幫助。學者也嘗試用卵磷脂治療老人失智症,結果一致證實對病情沒有好處,陳昭姿主任表示。

■甲殼素

宣稱功效:由蝦子、螃蟹及其他貝類骨骼中製成的甲殼素,號稱可以阻斷油脂,將部份油脂排出體外,達到減肥效果。

事實查證:最近一項針對甲殼素和羅氏鮮(Xenical)一起做的研究發現,12位健康的受試者吃一般的飲食(約2500卡),其中有30%的脂肪,受試者服用羅氏鮮或甲殼素,結果發現,羅氏鮮的確會讓脂肪排出,但服用甲殼素的人並沒有這種現象,這意味甲殼素並不能阻斷脂肪吸收。雖然國內已有甲殼素通過健康食品認證,但是功能是降低膽固醇,並非減肥。

■HCA

宣稱功效:取自藤黃果的水和檸檬酸(HCA)宣稱可以減重。

事實查證:根據1998年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所做的研究顯示,這種藥草對減重無效。事實上,研究中服用安慰劑的人,還比吃HCA的人減的體重還稍微多一些。

至於在超級市場裡,那些林林總總添加或強化某種營養的食物,如果汁、牛奶、優酪乳或麵包,「讓我們面對現實吧,這些食物只是為了行銷,不是為了健康,」美國紐約大學食物與營養系主任耐斯特(Arion Nestle)曾表示。

健康食品可抗癌嗎?

最新的台灣十大死因已經出爐,癌症已經連續2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冠。如果說「一日五蔬果」有益於降低癌症風險,但我做不到,可以用健康食品幫忙嗎?

先來了解食物和癌症的關連。癌症是不正常的細胞失控地製造,科學家只是正在開始了解是什麼樣的原因和過程讓癌細胞成長。過去20年來,終於有比較清楚的輪廓就是:在癌症風險上,飲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科學家甚至認為30~40%的癌症都與飲食、生活型態有關。

這種所謂食物在癌症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一開始是發現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和降低癌症風險有關,從此相關的發現不斷。

蔬果的秘密

例如傳統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A、C、纖維、硒,及最近發現的植物性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如番茄中的茄紅素,或是大豆可以幫助防止荷爾蒙相關的癌症。

更新的發現是蘿蔔硫素,解除部份致癌物質,和保護細胞免於受損。蘿蔔硫素出現在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藍菜、花椰菜)、大蒜、洋蔥和葡萄等。

這些發現令人振奮,某些食物的成分或許可以幫助延遲、抑制癌症細胞的發展,但是「一雙鞋不可能每個人都合腳,」美國國家癌症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營養科學組主席米爾訥博士(John Milner)對媒體說明。

而且現在很流行食品中添加或強化某些單獨的抗癌成分,如在麵包、牛奶或果汁裡,如添加茄紅素、β胡蘿蔔素等雖然有可能有效,但科學上仍不清楚是否把單一成分加入食物中,會有和傳統食物一樣的好處。

「這些成分之所以會有效果,或許是因為和食物中某些不知名的成分一起作用,才會有效,」美國依利諾大學健康計劃執行主任哈斯勒(Clare Hasler)認為。

所以想要靠食物抗癌,目前還是到菜市場找吧。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拾年咖啡館,位於楊梅埔心的住宅區裡頭,推開厚重的鋼鐵大門,昏黃的燈光,沉靜的古董傢俱,書櫃上的簡體書,店內播放著中國的民謠與搖滾樂。楊梅是個小鄉鎮,本來就很少咖啡店,拾年咖啡館可說是楊梅首家藝文咖啡館,而整家店彌漫著濃濃的中國氣息,全台少見,更讓人好奇這家店跟楊梅的緣份。【撿拾掌櫃的過往歲月】
  拾年咖啡館的名字取自”撿拾過往的歲月",整間咖啡館充滿著古董傢俱,掛在牆上的老時鐘,角落的古時器具,玻璃櫃裡頭的老相機,隨著時間年月的沉積,讓這些文物散發著沉靜深厚的溫度,耐人尋味。看著書櫃上的簡體書,耳邊傳來中國的搖滾樂,突然驚覺這裡是我的家鄉楊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啊!

  拾年咖啡館的老闆,在咖啡館的fb粉絲頁,稱自己為"掌櫃",我第一次光顧咖啡館的時候,記得他一身長袍,束著包頭。他從小在中壢讀書,大學畢業後,去了大陸工作8年。說來跟楊梅的緣份,是從他父親近幾年搬到楊梅開始,因為掌櫃希望女兒在台灣受教育,所以放棄大陸主管的工作,去年舉家搬回台灣,與父親同住楊梅。

  在大陸工作時,幾次去了青年旅館附設的咖啡館,喜歡那般各式各樣人聚集的多元有趣,充滿人味與溫暖,回台後,在家做手工皮件,希望開家青年旅館,但因為與朋友計劃開設的地點恆春太遠,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埔心福興小館的老闆老古與iki,他們希望有個地方展售搜集的古董傢俱,所以和掌櫃談到合作的可能性,可以將皮件工作室設在這裡,另外順道賣咖啡,就成了現在的拾年咖啡館,而意外地現在是以咖啡館為主。

拾年咖啡館一進門,即見古董文物的玻璃展示櫃,店內牆壁與天花板保留水泥原色,特地搜集60年代的同款老沙發,原木色的地板,遠方吧台兩側的古董櫃,整體呈現質樸深沉的空間
  

掌櫃喜歡拍照,牆上為他的攝影作品,認為黑白照,除去色彩後,更能看到人事最真實的一面;牆壁的電線外露,捲成層層畫圓,看來就是個具有風格的裝置藝術

拾年咖啡館不定期會舉辦藝文展覽,採訪當天牆上展示的是合夥人iki收藏的老時鐘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兒科診間,很多父母都會問:「吃益生菌可以解決小孩的過敏問題嗎?」面對父母的提問,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總會如此回答父母:「理論上有效,但每個人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所以很難推薦要吃哪個菌種。」

他進一步指出,吃益生菌確實可以改變腸道菌相,讓免疫系統的反應變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人體腸道菌種太多,每個人的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必須找到可以與原本腸道菌叢共生的好菌,才能平衡免疫系統。

吃錯益生菌 再多也無效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益生菌有效,有些人吃卻沒效的原因。被日本稱為益生菌之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兼任教授許清祥也持同樣的看法,過去研究都發現,吃益生菌可以讓免疫功能變好,但並不清楚,為何有人吃了特別有效,有人吃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

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複雜龐大,就像一個架設完整的網路系統,雖各自獨立但也相互牽扯影響,許清祥強調,益生菌雖然可以改變免疫系統,但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所需的菌種也不同,因此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菌種,花再多錢、吃再多也無效。

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事實上,提升免疫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專研免疫疾病的成大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謝奇璋強調,腸道菌種在免疫系統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調控的功能,讓免疫系統處於平衡狀態,不致因為失衡而引發各種疾病。

腸道菌種會因為生活習慣、飲食而改變,經常熬夜、壓力大、嗜吃高油脂、高糖食物的人,腸道菌相大都是壞菌多於好菌,此時壞菌就會趁勢作亂,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謝奇璋表示,當腸道內充滿壞菌時,補充好菌可恢復免疫系統的調控功能,進而治療疾病。

找到適合自己腸道的共生菌

要增加腸道益菌看似簡單,其實工程非常浩大,謝奇璋說,首先得先找到與自己吻合的共生菌,不然盲目花錢買益生菌來吃,不但無效,還可能因而造成免疫系統的紊亂。

研究免疫多年的許清祥則表示,現在可以透過抽血進行配對,找出和自己腸道吻合的共生菌,已有不少名人用這種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讓免疫系統變健康。

雖然民眾可透過抽血配對找到屬於自己的益生菌來調整免疫力,但要靠吃益生菌來「治療」疾病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許清祥進一步強調,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對找出適合自己的益生菌,除非罹患癌症或是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才會有這種需求,建議一般民眾,透過飲食調整,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等方式,也可以讓腸道有好菌。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牛奶、果汁、咖啡或其他飲料,到底該怎麼喝,才是最正確的選擇?才能對身體有益,又不用擔心會增胖?以下是《哈芬頓郵報》,針對不同情境,提出的飲料建議,相當值得參考。
◎如果要增加肌肉,可以喝牛奶:牛奶含有乳清蛋白以及酪蛋白,可促進肌肉組織的生長。

◎如果要減重,可以喝綠茶或葡萄柚汁:綠茶和葡萄柚汁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於減重。

◎如果要修補身體,可選擇白開水/巧克力牛奶/運動飲料:運動完之後,可多喝白開水,補充水分;或是喝巧克力牛奶,裡面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可修補因為運動而受損的肌肉組織;若運動時間長,喝運動飲料除了補充水分外,還可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跑完步之後,可以喝白開水/純酸櫻桃汁/椰子水:喝水是為了補充能量,純酸櫻桃汁有助於修補肌肉組織,而椰子水就如同天然的運動飲料,熱量不高,也適合跑步完後飲用。

◎如果有咳嗽,可以喝蜂蜜水:蜂蜜具有止咳的效果,而且研究發現,效果比咳嗽糖漿還要好得多。

◎如果精神不濟,除了咖啡之外,其實白開水也有助於消除肌肉疲勞,恢復精神。

◎如果要幫助消化,可以喝白開水或花草茶。

◎如果腹脹,可以喝蘇打水:你可以在一杯白開水裡加入一湯匙的小蘇打粉,或是選擇喝益生菌飲料。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文章標籤

玟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